当前位置: 首页 > 字画百科 > 何加林作品 书画名家何加林 何加林代表作 【欣赏 价格 图片 鉴定】

何加林作品 书画名家何加林 何加林代表作 【欣赏 价格 图片 鉴定】

更新时间:2022-05-21 文章来源:集雅斋 文章作者:集雅斋 点击次数:1367

何加林,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先后获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博士、硕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主任、教授,中国国家画院创研部主任。系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文化和旅游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委,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客座教授。获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入选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何加林:当代山水绘画的文人意韵

尚辉

《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博导

何加林既是中国当代画家中的佼佼者,也是新浙派山水画家中的代表性人物,他为中国传统绘画在新文人画之后的发展路向提出了崭新的命题。与何加林相对应的另外一种路径是在视觉形式和色彩结构中加入超现实主义的处理方式,从而创立了一种融合创新的艺术流派。然而,当中国传统文人绘画一脉发展到新文人画以后,融合创新派在继续通过强调笔墨意境来表现和体味主观物象的方法中尚未找到出路。而何加林却成为继新浙派文人画之后,一位在当代文人山水画坛中独领风骚的艺术家。

细察何加林山水绘画的创作源泉,笔墨技法吸收了黄宾虹宿墨法的养分,虽然墨色清淡,但却通过宿墨的叠加显现着丰厚的质感。而且与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家们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其作品中藏匿着卓鹤君山水画中“于浅墨之间进行块面解析”的影子,具有极强的块面感,并且在整体上运用浅淡墨色形成了叠层变化。再如陈向迅将各种景物的平面化解构与重组,以及尉晓榕对于用笔变化的注重与强调,这些特点均在何加林的艺术创作中有所显露。因此,何加林在中国美术学院教育体系中汲取的丰富营养至少源于以上几位重要人物,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讲,何加林正是在他们的创作基础上确立了自己个性化的艺术样貌。

简单来讲,何加林山水绘画给大家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在宿墨之中“极尽变化之能事”,而不像其他中规中矩的山水画家,浓、淡、枯、湿等各种墨法在画面中一应俱全。而何加林的艺术创作恰恰相反,尽可能地减少了浓墨和枯墨的运用,取而代之的是以湿墨、宿墨和淡墨来组建画面语言。当然,何加林的很多代表作品均源于写生,并在写生的过程中针对物象造型进行了格式化、节奏感以及平面构成性的精致处理,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叠加重复特色的当代山水绘画。

虽然何加林的笔墨技法源于中国古代绘画,但是很少完全将《芥子园画谱》中的“树石法”直接运用到创作中,所以他的写生画面往往会重新变化出一种新颖的结构样式——既充溢着客观自然的新鲜与生动,也彰显着视觉构成的节奏与韵律。特别是在水田、波浪与房屋、树木之间相结合部位的细节处理中,均显现着何加林的思考与着力,也因此区别于程式化的传统山水绘画以及其他具有个性面貌的山水作品。可以说,何加林是在笔墨本性的清韵与秀雅中构建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创作方法。

事实上,何加林的早期创作是以彩墨绘画为主,所以他十分善于在统一的色彩中求得变化,进而将彩墨绘画的富丽之感转化为单纯的水墨变化。也就是说,何加林山水绘画中尤显单纯的特征实际是从彩墨绘画中转化而来。

总而言之,何加林的山水绘画主要源于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他直接受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美术学院主流画风的重要影响,使得其艺术创作中深刻蕴含着当代绘画中极为少有的清雅、崇高和淡泊的文人意韵,这也正是何加林内心世界中最为独特和珍贵的品质。

何加林:一位现代知识分子画家的完整人格

于洋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

当我们描述和谈论一位艺术家时,大多会考虑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或是追溯至某种宏观的历史背景,或是放置于现世的社会生态,或是回归到当下的艺术语境,即知人论世、知人论艺的评判角度。然而,现实情况是无论从何种角度评判一位艺术家乃至其作品、生涯和成就等,最终的聚焦点都将落定于艺术家的人格与趣味。尽管与山水画家何加林相识多年,但当要具体评说其人其艺的时候,仍然觉得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为在他的身上凝结着一位现代知识分子画家的完整人格,或者可以说,何加林是一位拥有着“有趣的灵魂”的艺术家。

何加林出生于1961年,其思想与气质中完整地凝结着“60一代”从艺者的所有丰富质素。他曾就读并职教于西湖畔的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其山水作品中天然渗透着中国江南传统绘画的笔墨精神,而后由于北上工作于中国国家画院,画面中也流露着一种超越于江南地域风貌的古韵和文雅。除了融汇南北绘画风格之外,他的艺术凝聚着古今精神之间的碰撞,以及他对中国本土艺术形式的认定与原生型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思考,这些均是何加林及其艺术创作中蕴含的重要特点。

虽然何加林一直致力于表现自然的山水造化,但实际上他对古人丘壑的汲取早已转化为个人心象,从而建构出一种既源于江南山水的园林风貌,又自然而然地转换为笔墨的清润与恬淡,还具有水墨氤氲质感和现代视域下的山川造化肌理。由此,何加林山水画中别具格调的艺术风貌究竟来自何处?他在学院的教学相长和画院的创研思考,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之中到底如何结合?这些都成为我们赏望何加林艺术创作的重要角度。

如今,何加林的山水绘画已经确立了鲜明的风格语言,但他仍然自觉地坚持着要跳出既成格法,不断地推陈出新、追求革变。例如他极力主张“变古为今”,使得他的作品虽然浓厚地凝聚着传统笔墨的氤氲味道,但扑面而来的永远是一股生机盎然的新意,这也正是何加林山水画中令人着迷的因素。所以,假如仅从笔墨图式、皴法结构等技法语言层面去解读和评价何加林的山水作品,势必会有失偏颇,但如若回归并深入他的生活,想必会在其中得到更深的解悟。

多年以来,何加林的绘画理念始终是把艺术创作和日常生活合为一体,例如他在绘画之外,常常通过写诗、作文、画陶、篆刻、书法等不同媒介的文化修养,践行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思考,而且各个体系之间圆融无碍,恰恰微妙地体现着一位现代知识分子艺术家的完整人格。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现代知识分子艺术家的完整人格不单是指何加林多才多艺、全知全能,而是强调他能够以“玩世”“遣心”的态度面对艺术和生活,可以有机地融通和升华不同质素或媒介给予他的感受。

所以在我看来,想要深入赏读何加林的艺术创作,应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其一是何加林对于笔墨和造化的革变与融合。他既运用了古人的笔墨结构和图式章法来描绘山水、都市、乡村、海外等每一个走过的地方,也将古人的造型方法变通为他笔下的意象形态。其二是何加林对待文化与艺术的态度。我非常喜欢品读他的文字,其随笔记录和许多文章都携带着一种游记式的意韵,虽然飘逸的文采使得表面上看起来是平淡的叙事,但其中却是蕴藏着种种深意,宛如一杯回甘无穷的茗茶,让读者心随所动。其三是何加林对于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的精妙处理。对于每位艺术家来说,如何理解自己的职业和创作本体以及如何面对生活是必须解决的课题,而想要合理地解决这一课题又往往需要艺术家在长久的经历和实践中不断地磨练与整合,所以在何加林对于艺术和生活的不断探求之中,也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一位源于“自然造化”的何加林。因此,在何加林的山水画中,既融入了音乐声调的优美旋律,也饱含着诗词歌赋的古朴和典雅,更流露着江南瓷韵的清脆和温润。

假如比照何加林在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国国家画院两个阶段的艺术创作,可以发现其早期作品注重表现江南文人绘画的逸趣,大多是以氤氲的水墨来呈现记游式的家乡景致。著名山水画家童中焘先生提出过“见笔性”概念,事实上,真正意义的山水画终要体现出“见笔性”的特征,因为笔性中既包含着画家对于传统笔墨的理解,也映射着画家对于自然造化的感触,更贯穿于画家自身的个性风格,而“见笔性”正是何加林早期山水绘画中所突显的独特味道。而在他辗转北上至中国国家画院工作之后的创作中,充分融合了诸多现代性的绘画元素,无论是色彩表现的鲜亮与明豁,还是创作题材的都市化观照,乃至强调审美感受的金碧青绿山水作品,均显现着共同的特点:他一方面放松了“见笔性”的笔质,使得画面更加清透和飘逸;另一方面吸收了多元化的形式语言,体现着融通万物的包容性的格局,促使何加林的山水绘画不断衍生新的面貌。这正是何加林的艺术创作得以超越诸多同时代山水画家的胸怀与志趣,最终呈现出现代知识分子艺术家完整人格的根本所在。

回首百年之前,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陈师曾在《文人画之价值》一文中,提出文人画的“四大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以此标准来衡量何加林的艺术创作十分契合,尤其是在今天能够通过绘画作品呈现思想、寄托才情,既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也不是一件人人皆能的事情。所以,在何加林的山水绘画中自然流淌的“文人画之要素”,恰是我们观赏和解读其艺术创作的重要前提。

总而言之,何加林试图在走遍世界的行迹之中,运用文人画的笔墨语言去呈现一种触目感的体会,通过笔墨图示和色彩语言的不断打散与重组,最终形成一种鲜活而清透的艺术风貌。也正是这种艺术特点,使得何加林的山水画既没有进入抽象艺术的范畴,也没有游弋到受西方印象派影响的现代彩墨体系,而是一直坚守和强化着当代文人绘画的精神品格,充分展现了何加林艺术创作在当代语境中的重要意义。此外,我时常认为何加林的每幅作品都仿佛是一个浓缩的寓言,其中既体现着中国文人对于家国和世界的观瞻视角,也蕴藏着一位现代知识分子艺术家面对未来的艺术自觉和文化内省。何加林以一种平和、温润而美好的善意去观察世界,恰好彰显着其艺术创作中明确的指向和蕴藉的深意。

诗心寄逍遥 大笔开新风

——浅谈何加林的山水画

王平

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报》社长、总编辑

在当代山水画坛中,何加林是坚持传统出新的标杆式人物。当人们圈点传承中国山水画精粹的艺术家时,会想到何加林;当人们圈点山水画坛中锐意创新的艺术家时,也会想到何加林。可以说,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教学“重传统、重基础、重修养、重创新”的特点在何加林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确实,作为一位坚持传统出新的山水画家,何加林一直勤于探索,尤其他从中国美术学院调到中国国家画院工作的这十年,他的艺术风格更是发生了明显变化。他在浙江期间的山水画强调笔精墨妙,尽显江南才子的细腻儒雅;而北上以来,他更为强调求新求变,作品视觉图式越发富有新意。南北工作上的变动,成为其艺术的一个分界线,形成了何加林山水画两种不同的风格样态,但对内在艺术追求上是保持着一致的,即坚持传统出新。正是他不固守已有成就,不断求新求变,何加林与众不同的山水画风格就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来。

在何加林的早期代表作品中,1992年的一幅城市题材的青绿重彩山水画《都市的风》不能不提,这幅作品以传统赋彩为基础,借鉴和吸收了西方绘画的色彩体系,以崭新的语言样式荣获浙江省美展铜奖,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1993年首届全国山水画展上获金奖的作品《秋气嶙峋》中,清灵的传统笔墨、解构的物象造型形成抽象的画面构成,呈现出独树一帜的艺术风貌。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他投入大量的精力修炼传统笔墨,从《山水逍遥——何加林作品集》中收录的何加林课徒稿,可以看到他扎实的临摹功力和他对传统笔墨基础的重视,他在用笔用墨上非常强调追求传统意义上的品质与格调,同时,他又以很大的热情试验探索笔墨的现代性表现,他将传统程式化笔墨语言符号解构了来创造新的语言符号,传统山水画中的云、水、树、石等符号都曾被他演绎出新的符号形象,例如他画面中的云往往以饱满的湿墨勾勒,以实写虚画出的云的形态,迥异于传统勾线、留白画的云。这种不输古人笔墨品质却饶有个性的新语言符号在其山水画中随处可见。他还喜欢利用看似随意实则理性控制的水墨流淌生成“点、线、面”来化解画面某些局部的板滞或强化画面的节奏感。凡此种种,使得他的山水画笔墨韵味深厚又富有视觉新意,这给当时的中国画坛很大的震撼,远不止一个金奖所能涵盖。

传统修养的匮乏是当代画家难免存在的问题,有人提出没有文人哪来文人画?确实,传统文人画“诗书画印”结合的创作体系在今天面临式微,但何加林显然是个异数,他一直孜孜追求诗意、文心、格调、品位。他好赋诗、善音律,不仅痴迷传统格律诗,而且也常作新诗,游踪所至必有诗歌记游,情到深处也必然借诗抒情,诗已经成为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作为山水画家的他总是带着诗心登山临水,诗意赋予他的山水画特别的意境。他描绘的烟江垂钓、江南园林等系列作品中,以诗意入画,同时还融入禅、道。诗心、禅机、道玄,诠释着画面那种“大隐隐于市”的人生从容;氤氲的笔墨写就了山水逍遥、胸襟开阔的自由境界。尽管何加林的山水画强调传统文人画的格调与境界,但他秉持传统主义的创作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强调传统为我所用,作品毫无旧气、腐气,更不是传统文人画的再现。从艺术语言的本体上来说,他在吸收传统文人画程式化笔墨传统的基础之上,演绎出富有新意的个性化语言。对于强大的中国画传统来说,向前推进一点点无疑都十分艰难,由此我们也可见何加林在艺术上极强的创造性。

而在《又见雷峰塔》(2004年)、《雷峰塔重造图》(2006年)、《记忆的碎片》(2013年)等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何加林又有新的突破,他借助传统的笔墨样式来表达自己的人文思考和乡土关怀。作品《雷峰塔重造图》,既饱含着他作为江南人见到雷峰塔重修时的欣喜,又满载着他对于人文古迹的当代思考和历史感怀。荣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银奖的作品《山色空蒙雨亦奇》(2004年),意象化地描绘了杭州新城与西子湖山之间的对比,寄托着他对于杭州城市变迁与重建的观照。而作品《记忆的碎片》则是关注乡村农民进城务工后留下的空壳农村,当传统特色民居和生活方式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其作品所记录的中国乡土记忆,必然引发我们对于乡土文化遗失的乡愁,作品发人深思。

何加林调到中国国家画院工作之后,他的山水画呈现出强调色彩表现和图式创新的新风尚。其中,写生成为他山水画求新求变的一个切入口。每一次写生他都是带着课题面对造化,面对雁荡山、太行山、坎布拉等传统文人画极少表现的自然景观,他探索当代笔墨语言如何表现自然万象;面对浙江庆元、贵州侗寨、苏州园林等人文建筑,他思考传统的村寨、现代的园林和殿堂式建筑应如何以笔墨语言进行表现和突围。看似“寻古探幽”的写生背后是他对艺术语言的探索与研究。最重要的是他山水画创作思想与精神的变革,他的山水画从传统的“文人画”向“画文人”的体格转化,并建构了一种新文人画的范畴,笔墨还是笔墨,但不再是传统文人画那样的笔墨概念,而是借助中国画的笔墨及图式表达现代知识分子对于家园、环境、古迹等深沉的人文思考。如果你能从他近十年的山水绘画里读出乡愁、责任与感伤,才算是真正走进了他的绘画世界。

总而言之,何加林早期的山水画风更多体现为“诗心寄逍遥”,而近年来又更多呈现着“大笔开新风”的创作状态,实际上这二者并非对立存在,而是一体二面,只不过在某个阶段某个方面更为突出而已。也就是说,他当下的作品仍然强调诗心入画,而他早期绘画中也一直潜行着求新求变的思考。所以说“诗心寄逍遥,大笔开新风”,既是对何加林山水画生涯一路走来的概括,也是对其山水绘画语言整体特色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