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名家 > 刘怡涛作品 书画名家刘怡涛 刘怡涛代表作【欣赏 价格 图片 鉴定】

刘怡涛作品 书画名家刘怡涛 刘怡涛代表作【欣赏 价格 图片 鉴定】

更新时间:2022-06-30 文章来源:集雅斋 文章作者:集雅斋 点击次数:1021

国画的传承与发展,是所有艺术家在创作时要解决的问题。而当下无论画面所呈现的,是对纯粹形式的探索,还是经由材料运用引发的语言变更,亦或全新主题的挖掘,但基于传统中国画意象系统之上的图像结构不应被改变。

刘怡涛艺术风格创造的自觉,就在于保持了这种内在结构的延续。不管他如何更换主题与表现手法,这种主体与文脉呈现的逻辑,便是对中国文化系统的自觉、自信与传承。

刘怡涛的创作源泉孕育于丰厚朴茂的原始雨林,审美趣味却胎息于宋元之韵,踵武前贤,博采众长,凭着一份对生活、对艺术独特的敏感与执着,在当代工笔画坛中,成功确立了属于自己的个人样式。

刘怡涛:中国文联授予97中国画坛百杰画家,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中国美协会员,云南省文史馆馆员,云南省美协常务理事,云南省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云南省工笔画会会长,云南九三书画院常务副院长,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曾获六、七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铜牌奖;中国美协主办的金钗奖、佳作奖、三等奖、百杰奖。其作品载入中国美术史权威典籍《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个展于澳、港、泰、英、马、美等21次。分别出版画集14册,画论专著一部。

回溯过往,刘怡涛的求学经历可谓坎坷而丰富。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由于工作需要,他开始跟随曾孝濂先生学艺,随后又在王晋元、袁晓岑、郎森等名家指导下,画艺逐渐精进。

其间,中国画坛的众多花鸟画家,开始发觉西双版纳这片热土的写生价值,纷纷来此采风。彼时并未开发的热带植物园地形复杂,素材的找寻成为横亘在大家面前的难题,而这恰恰给予了刘怡涛接触外界艺术样式并得以近距离学习的契机。

在整个七十年代,刘怡涛帮助来自全国的名家带路并借机学习写生,其中往来最频繁的有吴冠中、范曾、郭怡宗、祝大年、刘勃舒等前辈。他们各具特色的写生方式后面,所蕴藉的是艺术家不同的观看之道。这种博观的经验,让青年时期刘怡涛对艺术的理解是开放而大胆的,亦在后期他夯实传统治学中保持着理性与活力。

从1981年起,刘怡涛开始前往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大)进修学习,在导师吴敏荣、刘福芳、戴林等的帮助下,他的画艺突飞猛进。这次正式的学院教育,使得他能系统地掌握传统中国画的技法及画理,并利用在北京的机会拓宽了艺术眼界与格局。

在随后的1984年全国美展上,他的作品《迷朦月色弥幽壑》聚焦于热带雨林的小景,斩获了优秀奖,得到了学界的一致肯定。同年,他前往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跟随宋忠元、杜蔓华、刘江、章培筠两夫妇学习传统花鸟画,并于1989年在第七届全国美展上再获铜奖。

其作品《幽林泉石》以独特的置景方式,将全景花鸟与热带雨林完美结合,展现出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大花鸟雏形。至此,一种特殊的山水花鸟互相结合的艺术风格已日趋成熟,而刘怡涛的花鸟画艺术探索之路也步入坦途。

仔细观来,刘怡涛的作品有一种对于生命本然状态的歌颂,数十年的版纳生活浸染了他心中的雨林图景。在这块熟悉的土地上,不同于一般画家对物象之奇与形式之新的关注,他的表达往往是立足于长久的、日常的、内化的视觉经验。

在这些可贵的经验里,雨林本身即为生活里的鲜活视野,它们以意象碎片的形式呈现,带着功能的身份直接参与了艺术家的记忆建构,最终幻化成了作品中亲切而又熟悉的艺术形象。


从技法上来说,其作品致力于通过积色积墨使丰富的色彩机理叠加,他将自由挥洒的水色当做笔墨语言去使用,用笔墨意识去导引随机聚散的斑驳,何处点染、何处皴擦、是渴是润,是薄透如无物还是浓艳醇厚,诸端经营都融汇于心力之中,在其感性、理性与悟性三种知识的作用下显得得心应手,一派天真自然之象。其结果是在思想和认识上获得极大自由的空间,在技法上得以勘破传统的桎梏,启迪自身内在的诉说与表达。

刘怡涛的造型能力十分扎实,这得益于早期的植物科学画经历,也暗合了传统工笔画中的格物功夫。他常常通过前景中景的穿插,来构建繁茂的主体结构,花叶变化自然,却又经营有方。最后的背景往往于虚中见实,画面节奏被有意识地夸张了。所以其作品又是浪漫而写意的,画面处理松动而自由,整体笼罩在随性而至的情愫之中。

常识告诉我们,写实易困入客体的现实情境,从而与个体心灵及情感的节奏拉开了距离,所幸在中国画体系里,这种困境通过笔墨转译得以部分化解。许多艺术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主动强化笔墨语言的自由性避免复刻现实,亦或是直接追求画面的形式感,通达抽象之美,以此为传统图式向现代性转化的钥匙。显然他深谙此道,这从其作品中一些极简而又偏几何图形态的造型上可见一斑。

不同的是,为求自然造型中生动的灵趣,刘怡涛每幅作品的底稿都坚持对景写生,从未停歇。这个过程,除了为每幅作品获得创作灵感外,更多地是在物我之间的艺术交流。对于他而言,现实世界庸常或杂乱的场景,被熟稔的传统程式和造型经验熔铸成有关自我情感的意象。写生行为是与客观世界的言语交流,这种语言是眼睛与笔墨的倾诉。

现实生活中,刘怡涛对社交及应酬并不热心,他宁可独行或静坐于山林花草之间,慢慢以钩画来体证观感,力求主体与对象之间的情景相容。正如他在《醉艺斋画论》中所言:“再多的景也可以被情之一点所化而气息奔流,再多的情也可以被景之一点所染而整体生辉”。


可以说,情景的和谐与熔炼,是他在置于笔墨形式之先的考量标准,也是通向气韵生动的基础。也正是因为如此,他的作品从真实世界中获取形象的内在节奏,却在作品华丽的视觉外衣下隐藏了冰冷的形式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