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名家 > 重彩山水画家谭智勇

重彩山水画家谭智勇

更新时间:2022-10-04 文章来源:集雅斋 文章作者:集雅斋 点击次数:1269


谭智勇是当代中国重彩山水画代表性画家;重彩山水画技法远绍敦煌壁画及唐宋绘画,近承张大千一脉。他巧妙地将传统文人画优秀的写意用笔融入画面之中,使作品既有青绿之美又有笔墨之趣。同时,在作品的构图上,谭智勇将西方现代主义构成与视觉张力融入其中,为观赏者提供了遐想与共鸣的空间。

谭智勇:1963年8月,生于重庆市合川区。曾先后访学于四川大学、中国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随段七丁、周韶华、牛克诚诸先生研习山水画及中国绘画色彩传统。1991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湖南岳阳师范学院美术系教师,现执教于湖南理工学院美术系,教授,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工笔)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湖南省工笔画学会副会长。

出版有《寻美的历程——谭智勇画文集》、《中国重彩山水画技法》(与段七丁先生合著)、《湖南书法史》、《周韶华艺术工作室画家谭智勇作品专辑》等著作;先后在《美术》、《美术观察》、《美术报》、《文艺研究》、《人民日报》以及多家大学学报上发表作品和理论文章;多部大型画册或理论著作收入作品及评价,如《中国工笔画:1900—1997》、《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画》、《给未来的艺术家》(台湾,何怀硕著)等 代表作有《旷野》、《福地》、《青山依旧》、《欸乃一声山水绿》、《虎跳峡》、《五色土》、《古老风景》、《雨后青山》、《补天》、《山有灵》等。

个展:

2000年,“谭智勇重彩山水画展”,中国岳阳

2002年,“谭智勇青绿山水小品展”,日本静冈

2006年,“谭智勇当代青绿山水画展”,中国长沙

2012年,“谭智勇金碧青绿山水画展”,中国北京

2013年,“工写随心,焕烂求备——谭智勇金碧青绿山水画展”,中国长沙

2015年,“色墨无碍——谭智勇山水画小品展”,中国长沙。

还参加如下重要的全国性美展:文化部1998年中国国际美术年·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第四届工笔重彩画大展等。

文/谭智勇

弘一法师论书,“七分章法,三分书法”。法师此论也惠及绘画,通俗的理解就是整体先于或曰大于局部。今天读法师言论,会以为这是理所当然。若闪回百年中国情境,方能理解弘一法师提升中国艺术思想之重要性。诸如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皆可见受其艺术主张的影响。法师堪称西学东渐之际注活力于民族绘画之第一人也。

奄忽百年!然观百年中国画坛,又有几人能悟且践行呢?

我的理解,绘画中的章法布局,最关乎最后的整体效果。这个“整体”的获得,初阶为画面完整、均衡。进阶,则可能不按常理“出牌”,即构图取势出人意表。高阶,则是超乎常人想象力的,一般欣赏者或不得解的画面。所以,书画阈中之笔墨,点线锤炼不过积累之工。假以时日,任何人都能习得。传统审美评价有一个极大的误区,即以笔墨功夫的深浅来判断其价值。这样在中国书画界就有了这样一句话,越老越值钱。于是书画家们就比拼岁数吧。

而状况是,绝大多数的高龄书画家,是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可以这么说,一个书画家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做“砖头”,而“砖头”怎样砌成新的“章法”、“整体”,基本上无解。

若论到做民族式样的“砖头”,百年来还有谁超乎于黄宾虹先生之上?

其实吴冠中先生“笔墨等于零”之论,其精神亦承自弘一法师。

如果要苛责吴冠中先生画之不能求全人意者,那就是他的“砖头”非国产而多籴自西洋。黄宾虹先生就是纯然本土鞣制且臻美于极致的“砖头”,将中土文化所有精华皆融容于笔墨之中。先生毕其一生将物性与人性提炼、熔铸成旷古烁今的笔性,没有之一。

但宾翁的立足点与视野,决定了他所萃取的精华只能来自传统中国的数千年文明。他的“砖头”,能不能砌成负载现代文明的建筑呢?也即是说,我们今天的“物性”与“人性”,该熔铸出什么样的“笔性”呢?

文明的全球化交融势不可挡,怡然自得于千年“田园”不可重期。窃以为,今天的笔性,非具备真正的自由意志者不可得也。

是故曰,宾翁,虽寿逾九旬,却终在东西方文化相互浸润的黎明前逝去。非宾翁力竭,乃是命也,时也,势也。


读谭智勇的画

作为一个既深知山水画史,又有宏观文化视界的画家,谭智勇的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对长期边缘化的青绿美感的重读和个体精神情感的呈示。唯其如此,才能判断谭智勇山水画的价值与意义。他精研传统青绿的技术技巧,以求色彩和感觉的纯正与高度,力求青绿之美和笔墨之趣并驾齐驱。不仅如此,他还以宽广的文化胸怀兼容了西方绘画和摄影影像的视觉信息,从而使他笔下的青绿之美不但有技术语言的高度,还有视觉语言的宽度,不再是对传统青绿的承继,而是古代青绿的当代诠释和重读。

他尽管也喜好中国传统,也不乏文人习性,但却不同于几千年的中国文人的群体情怀。他之情怀表现在对现实的忧虑,忧虑则化为个体生命的经验和感受,这样的精神情感状态和传统文人迥异。它势必成为山水画创新的巨大推动力。按苏珊.朗格的理论,一定的艺术符号只能隐含一定的情感,要含载全新的情感,自然要创造全新的艺术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