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名家 > 蒋采苹:现代与古典技法结合,线描与素描造型并行

蒋采苹:现代与古典技法结合,线描与素描造型并行

更新时间:2023-12-09 文章来源:集雅斋 文章作者:集雅斋 点击次数:717

蒋采苹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在改革开放文化环境中崛起的工笔画家,她同时还是工笔画的教育家、活动家和颜料学家。她为当代重彩画的复兴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蒋采苹:(1934.4.27- )女,原籍河南洛阳,生于河南开封。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59年后任教于山西艺术学院。1962年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该院中国画系副教授、工笔画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

《摘火把果的姑娘》、《憩》均藏于中国美术馆;《雪》获中国当代工笔山水画展一等奖;《三三月之夜》获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首届大展银牌奖。作品还为中国画研究院、北京市美协及法国巴黎郭安博物馆收藏。1986年曾在巴黎两度举办个展,同年在中央美院参加三个联展。出版有专著《工笔人物画技法》。

作为教育家的蒋采苹,早在1958年就由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并留校任教,从事工笔画教学,其后又出任教研室主任,组织与主持教学直至退休。她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退休之后,还继续发挥余热,又在文化部科技中心、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处开办13期重彩画研究班,为重彩画队伍培养了一大批新人。

从蒋采苹为中央美院第三画室写的教案,可以看出她的教学思想:“本画室的专业教学以现代技法为主,古典技法为基础”“传统的线描造型与西洋素描造型并行”“除研究传统构图外,还应学习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她的教学思想是开放的,兼容中西的。

蒋采苹擅长人物画,她创作的宋庆龄等人物画作品,在刻画人物性格形象,表现人物的气质风度、神采韵致诸方面,可圈可点。重彩技法语言的运用,瑰丽而不失沉着,浑厚而透出华彩,格调新颖,彰显出重彩语言的魅力。既承继了古代重彩画的神髓,又不囿于古人的樊篱,具有时代性突破。


她塑造苗家女的形象,其独到处在于既表现出苗女的天生丽质,又把握住了少数民族少女特有的天籁般的清纯。而这种艺术效果是与她采用失传已久了的巧施云母技法、富于魅力的色彩组合密不可分的。

她对绘画性和装饰性关系的适度把握,使之既避免工艺化倾向,又具有工艺的美,也就是在绘画性与工艺的施艺技巧的相融相化中,凭借石色与她发明制造的高温结晶颜料所形成的独特重彩语言的视觉效果中,传递苗家古老服饰文化的美,揭示苗族文化养育出来的苗家少女的民族性格和昂扬着青春活力的精神气质。

蒋采苹的花卉作品也极富特色,这种特色的形成同样与现代重彩语言的建构密不可分。她笔下的红珊瑚,利用黑色与石色朱砂的含蓄、沉稳又明丽的色相,组成强烈的黑红对比之美与单纯之美,这美的生成与她的深谙石色的个性有关。

她的鸡冠花取特写式构图,为充分展示鸡冠花所象征的秋色灿烂提供了空间,画家利用粗颗粒高温结晶色朱砂,表现鸡冠花茸茸的、红艳艳的感觉,边缘又施以西洋红,在对比中呈现出鸡冠花丰富、细腻的层次,现代材质支持她去精微地揭示造化的鬼斧神工。

绣品《筛月》,突破了原有的表现荷花的勾染程式,而大胆地采用类似白描和素描的单纯结构画面。在刻意表现单纯色彩的同时,又以蓝精灵似的光彩渲染突兀的一枝荷叶,使画面不因单纯而被误读为单调,并深化了画中的意。蚕丝线特有的光泽,使原画中蓝色图案的色彩更为瑰丽,在蓝色荷叶的叶茎上,薄如蝉翼的丝网状经络,以细丝线绣制而成。

它以其独特的诗意、纯化的色调、丰富的造型提炼为抽象性的结构和词汇,以物比兴,物我两忘,且把感情的倾向性通过色彩独有的视觉感应突显出来。任何时候欣赏《筛月》,那光晕,使人想到了佛光;那幽深而美丽的蓝色,令人感受到宁静和忧伤。


蒋采萍的芭蕉可说是秋荷的姊妹篇。记得金农题《芭蕉》诗中有句:“秋来叶上无情雨,白了人头是此声。”秋雨打芭蕉的凄凉情调,境同白头人的暮年哀叹,与蒋采萍芭蕉叶黄茎枯的苍老之美恰成反调。一个是感怀胜境不再,美人迟暮,蹉跎人生;一个是顺其自然,直面老境,赞叹夕阳。

蒋采苹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已有五十多年,是中国工笔画教学挑大梁的人物,先后主持了十余年文化部中国重彩画高研班,对中国重彩画的复兴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蒋采萍的不断努力下,中国重彩画家的队伍不断扩大,中国重彩画的佳作不断地在全国美展中涌现,使这一古老的中国传统画种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