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傅抱石为什么喜欢画《湘夫人》,除了郭沫若赏识外,还与他有关

傅抱石为什么喜欢画《湘夫人》,除了郭沫若赏识外,还与他有关

更新时间:2019-06-13 文章来源:集雅斋 文章作者:集雅斋 点击次数:2273

博古通今的傅抱石

观古今画史,凡是在绘画创作中有所成就的大家,从东晋的顾恺之、五代的荆浩到宋代的郭熙、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石涛,乃至近现代的傅抱石等,无一例外都是博古通今的史论家。傅抱石从史学研究着手,撷取历代精华,得古人之心神,才有了其笔下千种风情、万般神态的,他们有的悲愤壮烈、有的潇洒隽逸、有的旷达豪放……他跨越千年与古人神游,从而使作品充满高古情调,脱颖而出,显得卓尔不群。


傅抱石在南京玄武湖

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1965年9月29日),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现代画家,“新山水画”代表画家 。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1949年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等职。

傅抱石曾表示:“我比较富于史的癖嗜,通史固然喜欢读,与我所学无关的专史也喜欢读,对于美术史、画史的研究,都不感觉疲倦……”傅抱石沉醉在历史的吟游之中,从古人的精神世界找到自我精神的寄托和享受,正是由于他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浓厚兴趣,使他的人物画留存着浓厚的历史芳香和韵味,而对古人形象的刻画和人物神韵的捕捉,也让他的画面充满了高古气息。

即将在6月19-20日上海匡时预展露面的傅抱石《湘夫人图》,可以说是傅抱石博古通今作画的一个很好例证。


傅抱石 《湘夫人》

纸本立轴 1962年作

展览:

1. “纪念傅抱石诞辰 105 周年收藏大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09年10月。

2. “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

3. “中国近现代十二大名家展”,江苏美术馆陈列馆,2017年5月10日-5月14日。

出版:

1.《荣宝斋》(第 6 期总第 55 期)P204-205,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出版,2008年。

2.《傅抱石名作精选集萃——纪念傅抱石诞辰 105 周年》图 87,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

3.《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P249,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

4.《所谓伊人 - 傅抱石仕女画集》P240,译林出版社,2014年。

5.《傅抱石绘画研究》P121,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

6.《往往醉后——傅抱石专辑》P32-35,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著 录:《傅抱石年谱》(增订本)P389、390,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

备注:1. 萧平题签条。

2. 2008年8月1日,经萧平先生鉴定为真迹并撰写文章。

3. 2008年10月30日,经傅二石先生鉴定为真迹并签署鉴定记录。

80.9×57cm

纸木叶随风飘洒,或近或远,或聚或散,徐徐地翻飞降落……一位典雅的女性,亭亭玉立,微步其间,娟秀的面庞上,柳眉、杏眼、樱口,是古典的至美,那穿过落叶含情远望的眼波,隐隐透出了些许惆怅……一个清空洒落的境界,一个曼妙美丽的倩影。这就是傅抱石先生用画笔诠释的屈原《九歌·湘夫人》辞意——“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傅抱石与郭沫若

这篇词描写湘水之神湘夫人与湘君相约于洞庭湖畔,湘夫人苦等湘君未至,望眼欲穿,恍恍惚惚的遥望远方。大文学家屈原根据流传于楚国的祭歌整理出这篇在文学史上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佳作。相传,湘夫人的原型为尧的女儿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五帝”之一的舜,南巡至湘。未曾想,帝舜撒手人寰,二女痛哭不已,泪水滴落于湘江之畔的竹子上,随即竹竿之上现出斑斑泪痕,后世名曰“湘妃竹”。

《九歌》作为《楚辞》中的名篇,在绘画史上,被众多画家反复描绘,并成为人物画史上的一大“母题”。精通画史、画论、画法的傅抱石,以其独特的视角将《湘夫人》这一“千古常新”的题材发挥到极致,可谓“质沿古意而文变今情”。他以魏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为技术支援,以战国《楚辞》为文化支撑,对绘画史上“诗画一律”、“古意”等命题做了全新的解读。


郭沫若观看傅抱石作画


傅抱石绘画深受郭沫若影响

人物画是傅抱石在山水画之外所寻到的畅心达性的又一门径。他的人物画,取材于古典诗词,格调高古,立意不俗,在近现代绘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至 1965 年去世,其间他以屈原及其诗歌《九歌》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人物画作品。《九歌》中,《湘夫人》是傅抱石最喜欢表现的题材。

傅抱石以屈原及其诗歌为题材作画,一方面来自其对屈原诗歌的喜爱,另一方面则与其有着亦师亦友关系的郭沫若密切相关。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傅抱石赴日留学,结识了因“四一二”政变流亡日本的郭沫若,二人日后的深情厚谊由此发端。1937 年 7 月抗日战争爆发,1939 年初,时任民国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郭沫若正在重庆主持抗日宣传工作。傅抱石应郭沫若之邀赴重庆担任三厅秘书。因此也开启了他艺术生涯中的高峰时期重庆金刚坡时期。

傅抱石在担任三厅秘书期间,政治思想上深受郭氏影响。为回应抗战号召,1942 年郭沫若创作了历史话剧《屈原》。1943年 11 月,傅抱石第一张《湘夫人图》的创作完成可看作是其对郭沫若文艺创作思想的呼应。他在画中自题曰 :“屈原九歌自古为画家所乐写,龙眠李伯时、子昂赵孟頫其妙迹尤光辉天壤间。子久欲从事,愧未能也……此时强敌正张焰于沅澧之间。因相量写此,即撷首数语为图。至夫人服饰种种,则损益顾恺之女史箴。中土墨宝,固莫于是云。时民国癸未十一月二十一日,重庆西郊金刚坡下山斋记。”

次年,郭沫若在此画上亦跋曰 :“恩来兄以十一月十日,由延安飞渝。十六日适为余五十三初度之辰,友好多来乡居小集。抱石、可染诸兄出展其近制。恩来兄征得此《湘夫人图》,将携回陕北。余思湘境已沦陷,湘夫人自必以能参加游击战为庆幸矣。三十三年十一月廿日。郭沬若。”


由郭沫若题跋可知,1944年11月16日,郭氏生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的同事、画家傅抱石和李可染等人到郭家祝寿,正逢时任三厅政治部副主任的周恩来前来看望郭沫若,于是,共同欣赏画家们的近作。因为此图深得周恩来的喜爱,傅抱石便慨然相赠。之后,郭氏手书七绝二首,既表达出对日寇罪行的愤慨,又将湘夫人比作慷慨献身的巾帼英雄,点明了画家为湘夫人画像的良苦初衷。

人物画自诞生时即有着“成教化,助人伦”的鉴戒功能。在此,这一功能满足了傅抱石以艺术救国的政治理想。这与郭沫若“要借古人的骸骨,另行吹嘘些生命进去”的艺术思想别无二致;显然呼应着郭氏剧本《屈原》,“寓有家国兴亡之意,而于忠臣逸士特为表彰。”这便是傅先生此类人物作品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傅抱石在《中国古代山水画史的研究·后记》中曾谈及请教、探讨过学术问题的师友,辞恳情切,他说:“碰到问题只有向我熟悉的前辈、朋友们,通信或者当面请教。麻烦最多的是郭沫若先生,几乎自一九三三年在东京时候起到一九四〇年在重庆为《云台山图》赋题四绝止,确实花了不少的精神。”

解放后的变化

物换星移,当时间步入五六十年代,那些曾经寄托著作者愁绪与悲情的艺术形象,便渐渐有了变化,变化为作者特定的艺术美的符号。或是忠义气节的代表,或是清逸雅丽的标志。以“湘夫人”为例,四十年代脸面和眉眼都偏长,显然受到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影响,其表情又时有怅然若失的愁情。

五十年代开始有了变化,到六十年代,脸面渐圆,也稍稍丰满了,眉眼略短更合于比例了,眼目明媚起来,愁绪减弱了许多。这一变化,反映着社会、思想、性情的转化。此件《湘夫人图》作于一九六二年,是抱石先生变法后的代表作品。图中的湘夫人,是作者理想中的女性美的标志。她含有深情,她襟怀洒落她高洁典雅,她超然脱俗。

鉴定家萧平认为,先生选择了有一定年份的旧皮纸,质地松紧得宜,最合于先生的味口,故其技能得以尽情发挥。图中,人物线描流畅劲健,落叶点厾洒脱淋漓,相互对照中,愈显精彩。最为传神的是湘夫人的双眼,作者妙用淡墨轻勾,造就了透明清空、含情无限的神采。好画如好诗,让我们的思绪随着画意诗情飘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