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在书法上去研究王羲之,我们需要走两条路,一个都不能少

在书法上去研究王羲之,我们需要走两条路,一个都不能少

更新时间:2019-07-22 文章来源:集雅斋 文章作者:集雅斋 点击次数:1366

董其昌说,学书法不研究王羲之是不行的,当然,这个观点是针对董其昌这个级别的人说的。一般的人,在书法功底、书法知识、文化修养等达不到一定程度是无法理解王羲之的,而且研究王羲之并不是研究他的书法技法,而是研究他的书法精神。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所以我们现在真正去研究王羲之,要走两条路。一个都不能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条是研究历史上不断累积光环的王羲之,不断被放大的王羲之。

我们必须要知道他是怎样成为大书家的,其实他自己本身没有这个意识和愿望。他跟苏东坡不一样,写一幅字留一块地方等着500年后别人再给他题字、题跋。王羲之那时候没有,他仅仅写了一封信说他肚子不好,后人也觉得很好。

《丧乱帖》讲的是,祖坟被人毁坏后来又修复了,他又不能去拜祭,所以“痛贯心肝,痛当奈何”。他当时是这样一种非常痛苦的心情,后人不理解,还按照非常优雅的心境去理解仿效其书法艺术,很隔膜。那绝对是一种“病中吟”,《丧乱帖》是这样,《频有哀祸帖》也是。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欣赏者也处于王羲之这样一种状况之后再去欣赏他的作品,但是我们必须要知道这种作品和《快雪时晴帖》的那种优雅亢奋是不一样的。《快雪时晴帖》是讲外面的天气晴好,刚下完雪,阳光明媚,尤其是在江南地区,雪本来就少,写这个尺牍的心态就跟《丧乱帖》《频有哀祸帖》不一样。所以了解王羲之的这条路,就是后人所有的研究、所有的评论。这条路我们要去走完。


苏轼《寒食帖》 

第二条路其实是没有路的,即我提出要进入到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当中。

这个我曾经做过一些实验性研究,选三段历史时期:一是魏晋,二是北宋,三是明清。以明清为例,明清社会生活、书画市场和市民思想究竟对书法活动有多少影响?

比如赵之谦一副对联的内容可以写10遍、20遍,别人就买这个内容。这种现象在以前我们所看的帖中是没有的。这就是市场对书法家的影响,今天应该怎样看待这类作品,怎样理解所谓的书法创作,以及这种无限重复的书写对书家的心理、观念会有哪些影响,等等。

现在社会,很多人都在写字,都在学“二王”,结果跟“二王”一点关系也没有。丢的是精神。我以前文章中时常讲到一个问题,“二王”书法那种笔法今天没有,你再说学,开始你打基础都是从唐楷来的,根本就学不了“二王”。

没有“二王”那种笔法就没有那种空灵。为什么苏轼说魏晋人的字“萧散简远,妙在笔墨之外”?“萧散简远”这四个字就做不到,是因为笔法跟不上去,今人如果不知道古人笔法是什么,如何能做到“萧散简远”这种风格、这种美感?是需要文化多积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