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房四宝 > 书画鉴藏印的分类、特点以及作用

书画鉴藏印的分类、特点以及作用

更新时间:2019-08-22 文章来源:集雅斋 文章作者:集雅斋 点击次数:5690

徐邦达先生在《古书画鉴定概论》中,将书画鉴别分成主要和次要两个方面:一、书画本身,是主要的;二、本人的款题和他人的题跋;三、本人的印章和鉴藏者的印章;四、所用的纸、绢、绫以及幅面格式、装潢形制等(北京故宫博物院编《徐邦达集》)。书画家本人的印章和鉴藏者的印章,是书画鉴定中重要的一环。

篆刻印章在中国艺术领域是一种精致的传统艺术,精致,是因为其小巧,但不乏厚重。印章有3000余年的发展历史。《后汉书·祭祀志下》中说:“尝闻儒言,三皇无文,结绳以治,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

篆刻,又称“玺印”、“印”或“印章”等,还被称为“图章”、“印信”、“记”、“朱记”、“合同”、“押”、“关防”、“符”、“契”、“戳子”等。这些称呼都因时因地而异。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兽骨上刻“字”(即“甲骨文”)。这些文字具有较高的刻制水平,刀法雄浑,线条奔放。春秋战国至秦,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的传统习惯。

鉴藏印或称收藏印,一般是指书画收藏、碑版收藏或古籍善本收藏所用之印,也区别于一般的书画钤印所用之单纯名章和闲章,多半体现收藏者的鉴藏方法、习惯或爱好、志趣等。书画钤印用于收藏,据唐代张彦远所记,始于东晋。目前所见最早的鉴藏钤印是北京图书馆收藏的南北朝写本《杂阿毗昙心论》([简称《杂心论》,印度法救著,南朝宋僧伽跋摩译。此前,东晋僧伽提婆、法显与佛陀跋陀罗、南朝宋伊叶婆罗与求那跋摩曾三次传译此论,译本今已不存。此论为解释和补充印度法胜所著《阿毗昙心论》之书。])卷中所钤“永兴郡印”朱文方形官印。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叙自古跋尾押署”中说:“前代御府,自晋、宋至周、隋,收聚图画,皆未行印记,但备列当时鉴识艺人押署……开元中,玄宗购求天下图书,亦命当时鉴识人押署跋尾。”(张彦远著,《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并在《历代名画记》卷三著录有“张氏永保”(唐代鄂州司马张怀龢与其弟盛王府司马张怀环所用“张氏永保”方印)、“永存珍保”、“永存珍秘”、“彭城侯书画记”等印记。按照徐邦达先生的说法,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鉴藏印是从唐代开始的。主要是因为唐代以前的真迹我们现在很难见到,大多已经失传或毁失,或是后代的摹本。

鉴藏印有官家也有私人用印,官家如皇家内府,也称“御府”。唐代见有“贞观”、“集贤印”、“开元”、“元和之印”、“翰林之印”、“弘文之印”。如“贞观”印,就见于北宋米芾《书史》和《宝晋山林集拾遗》。《书史》曰:“又杨杰处得贞观御府内史《官奴帖》。余以十七帖以下诸物,易归余家。余先于唐垧处易得右军《尚书帖》,云得于僧清道。亦有贞观印印文,遂复合,仍带元截纸痕一条,故一物也。林希见余家此轴,嗟叹云:‘秘府所有,殆不过是。希尝见阁下一卷,贞,观字印,相去五寸许,不相连。若真印,印则四枚,理无平匀,若伪雕,必只一钮,用皆齐一也。’余闻之愠甚,懒展阅。愠极试取视之,左右上下无一相连者,疾呼舆过林,语所以。公击节曰:‘公此书愈妙也。’此公精思如此。”《宝晋山林集拾遗》卷四曰:“枢密林文节观吾家右军书,叹息久之。一日云:‘贞观印,阁下有一轴,相去五六寸,乃是两枚。亦有相合者,不相连也。’余闻之,内愠不敢发,视者月余。一旦忘之,既开皆不相当,忽悟文节语,即驰告公曰:‘使君愈宝重也。’”五代有“集贤院御书印”、“建业文房之印”、“内合同印”等;北宋徽宗有一套鉴藏印,分别钤盖于书画上的固定位置,共七枚玺印:“御书”葫芦印、“双龙”方印和圆印、“宣和”方印、“宣龢”方印、“政和”方印、“政龢”方印、“内府图书之印”大方印。南宋高宗内府收藏印有:“乾挂文元印”、“希世藏”、“绍兴”、“睿思东阁”、“内府书印”、“内府图书”等。金代金章宗完颜景,学宋徽宗风雅,也作有七枚鉴藏印,即“秘府葫芦状印”、“明昌御览”、“明昌”、“明昌宝玩”、“内殿珍玩”、“群玉中秘”、“御府宝绘”。元代收藏印有“天历”、“天历之宝”、“奎章阁宝”、“皇姊图书”、“皇姊珍玩”等。明代有“典礼纪察司印”等。清代乾隆皇帝特好收藏,鉴藏印数量甚多,如:“乾隆御览之宝”椭圆朱文印、“乾隆鉴赏”正圆白文印、“石渠宝笈”长方朱文印、“宜子孙”方形白文印、“三希堂精鉴玺”长方朱文印 、“石渠定鉴”圆朱文印、“宝笈重编”方形白文印、“乾清宫鉴藏宝”朱文方印。

私人鉴藏印则比较多,多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钤印。如唐代有虞世南的“世南”印、魏王恭的“龟益印”、太平公主驸马武延秀的“三藐毋驮”梵书玉印、褚遂良的“褚氏”印、张彦远的“河东张氏”印等等。北宋有“佩六相印之裔”、“墨豪”、“许国后裔”、“四代相印”、“有此印者皆绝品”、“辛卯米芾”、“米芾之印”、“米芾氏印”等。元代私印有郭天锡“佑之”印、赵孟頫“子昂”印等。明代书画收藏大家项元汴,收藏印颇多,有“项元汴印”、“子京”、“墨林”、“天籁阁”、“寄敖”、“净因庵主”、“李项氏世家宝玩”、“项子京家珍藏”、“项墨林父秘定之印”、“神品”、“密”、“子孙永保”、“神游心常”、“子孙世昌”、“桃花源里人家”等等。

书画鉴藏印的作用正如张彦远所言:“若不识图画,不烦空验印记。”“明跋尾印记,乃是书画之本业耳”(张彦远著,《历代名画记》)。当代徐邦达先生也说:“书画上作者和收藏者钤用印章,是作为徵信之用的,因此也和题识一样,可以依靠它来辨真伪、断时代。”(北京故宫博物院编,《徐邦达集》)。书画鉴藏印的钤印也是有一定法则和规范,手卷大多在画幅前后下方角部位,少有钤盖在上边角部位,手卷接缝处一般会有鉴藏家的骑缝印。立轴、册页等一般钤盖在画幅左、右下角部位、上角部位或裱边部位。北宋宣和“七玺”、清代乾隆“五玺”就有严格的布局规范。对于书画鉴藏印,我们主要从印章的各种印文、印形、印质、印色、布局规范等方面加以比较和鉴别。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和鉴别体系,既要有科学的手段,也要有经验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