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近代名家 > 黄君璧是宋美龄的国画老师,艺术造诣蜚声中外

黄君璧是宋美龄的国画老师,艺术造诣蜚声中外

更新时间:2019-11-14 文章来源:集雅斋 文章作者:集雅斋 点击次数:1440

台湾画坛把张大千、溥心畲、黄君璧称为“渡海三家”。黄君璧没有溥心畲的“旧王孙”情结和名士风度,也没有张大千风流高逸的仙豪之气,即使享大名的晚年,也总是保持着顺时守拙、节俭朴素、和蔼待人的生活态度,和严于理法、勤于耕耘与诲人不倦的治艺精神。

黄君璧传统功底深厚,经历了现代中国画的继承、演变、革新的过程。1949年黄君璧抵台,此后作育英才无数,树立了台湾艺术教育的新导向;期间又为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女士礼聘为其个人国画教师。张大千非常推重他,曾说:“云瀑空灵,吾仰黄君璧”。

黄君壁:(1898-1991年),当代国画大师,教育家。原名允瑄,字君壁,晚号君翁,室名白云堂。致力于山水画,尤以画云水瀑布为长。1929年任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教务主任、1937年后历任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等。1949年迁居台湾,任今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主任。曾荣获台湾“教育部”第一届“中华文艺奖美术部首奖”,及艺术界致赠的“画坛宗师”匾额等殊荣。出版著作《黄君璧画集》《黄君璧书画集》等。

黄君璧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父亲继承父业经营百货公司,卖洋货,是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个商人,而且也是一个国画爱好者,家中藏有大量名家的画作。可惜的是,在黄君璧5岁的时候他就去世了。要不,他很有可能会成为黄君璧第一个国画启蒙老师,但世事无常,他的去世也造成了黄君璧少年习画的一波三折。

黄君璧在他父亲去世之后,由他的伯父、舅舅一起照料他的生活教育。但他们管教风格严厉,而且都不赞成黄君璧学国画,所以每次看到他们走过来,黄君璧就得赶紧把画纸颜料藏起来。

不过,幸运的是,他的哥哥、堂哥们都爱惜这个年少弟弟的“绘画天赋”,偷偷给他送画纸送颜料甚至帮他盯梢。一直到16岁走进广东公学就读,他一直都是“偷偷摸摸”地学国画,绘画的基本功也就是靠这样的功夫“窃”来的。

另外,还有一个让少年黄君璧通过“窃画”获得扎实基本功的重要因素,由于父辈藏画丰富,他得天独厚地博览和临摹了大量名家的国画,一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样,黄君璧也就是在一次次这样的临摹中领悟了国画的精髓,也为他日后在国画中的创新画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前期积累。

有趣的是,大抵是少年黄君璧“窃画”心切,竟然感动了一个素昧平生的国画装裱店的老板,黄君璧在上学放学的路上路过该店,经常驻足观望其中的画作,那个老板也是惜才之人,竟然毫无防备之心地将店中所藏有的珍贵名画借给黄君璧临摹。少年黄君璧如此执着,也就不怪乎其在后面所取得的成就了。

临摹到了一定阶段,黄君璧难以突破了。就在这个时期,机遇再次眷恋他,他遇上了他国画人生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恩师”。

当时的国画名家李瑶屏教学不拘一格,提倡吸收融会西方绘画手法,比如写实、透视、色彩的层层叠加等。这对于传统的强调写意习惯于闭门造车的国画教育来学,李瑶屏无疑是给学生开阔了更广的视野。

对于这种不常见的猛料教育,黄君璧欣喜若狂地接招了,扎实的绘画功底也让他对应用起新手法来得心应手,很快就从陈旧的国画风气中脱胎换骨,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

他的某些作品(如画云水)在构图、用光方面也吸收了一定的西画因素,至26岁,他又同李瑶屏等一起组织以发扬中国画传统为宗旨的癸亥合作社(两年后扩组为国画研究会)。

但技法归技法,要想在保留国画的“意境深远”的同时又能体现西方绘画的“写实”,黄君璧就不得不选择一条漫长的路“行万里路”。

在这过程中观山阅水,华山、峨眉山、嘉陵江……祖国的大好河山让他眼界大开,让他对国画中重要组成部分“云”、“水”有了更真切的感悟和认识,他笔下接近写实的云和水也让传统国画画面开始“生动”了起来。

不过,在辗转全国各地山山水水之后,他的心中依然有一个遗憾,缺少生命中那种奔腾雄伟的“瀑”。这个遗憾直到晚年才得以解决。

晚年时期,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去国外筹办画展的途中游览了世界三大名瀑之一,加拿大的尼亚加拉瀑布,而后一鼓作气游览了另外两大瀑布伊瓜苏瀑布和维多利亚瀑布,当时已经是74岁高龄的他兴奋得像个小孩子,从各个角度“仰看”,甚至专门雇了一架飞机围绕着瀑布长时间“平看,俯看”,这也就造就了他后来画作中出现的常常被人们津津乐道的“飞瀑”。

在台湾,他经常观赏阿里山的云海,更是游遍亚、欧、美、非、南美各种瀑布大川,名山胜景,直到87岁高龄,还游访美国大峡谷并当场写生。黄君璧大量临古而不泥古,能赋予作品以活泼生机和鲜明个性,正是不断师法造化的结果。

是他,让国画从一泓湖水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河。黄君璧的国画造诣极深,蜚声中外,但他的义行善举更让世人称道。

在越南为西贡华侨公立中正医院捐画筹募济贫医疗经费;在新加坡曾以南非写生巨制一帧,捐赠给李光前文物馆;他又代征现代名画精品20帧捐赠,另外又捐画展收入40%为文物馆的发展基金,令新加坡侨界感佩不已。1987年他做了一项“爱心计划”筹募基金,以艺术为孤老贫弱做热情捐助,此年他已89岁高龄。

由于政治环境的原因,居台后的黄君璧再也没能回到大陆。他晚年思乡,怀念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场景,于是南海故乡、江南烟雨和巴蜀景色,纷纷进入他的画幅,图画不足述情,续以诗跋表之。1974年(77岁),他历时一月之久创作《罗浮图卷》,画后题诗多首,兹录其二:

“早入飞云访赤松,当时年少把芙蓉。

金丹未就朱颜改,羞见麻姑玉女峰”,

“老人峰上少年游,回首踪尘五十秋。

洞府云深仙迹渺,抱珠桥下瀑争流”。

诗后跋:

“乱世迁流,故山名胜时萦客梦。

入此岁来,余年七十有七矣。

传世之思不敢有,怀旧之作不可无。

杜门谢客穷一月晨夕,始毕此图。

后之览者当知海外栖迟、故园沧桑之感也。”

这怀旧之思和“海外栖迟、故园沧桑”的慨叹,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