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字画问答 > 透过书法看人生:别解《兰亭集序》,王羲之为何能成一代书圣?

透过书法看人生:别解《兰亭集序》,王羲之为何能成一代书圣?

更新时间:2019-12-21 文章来源:集雅斋 文章作者:集雅斋 点击次数:1675

很多人都知道王羲之,因为他是书圣,他是中国书法江湖的一代宗师,是后人再难企及的书法史上最高峰。《兰亭序》,书法界的一阶圣手,令多少人仰慕,痴迷。飞舞灵动、酣畅淋漓的用笔,章法的讲究,以及文中21个“之”字的不同写法,化用心于无形,都令后人为之感慨万千,不断地考究,多少人将里面的词句都烂熟于心。




在中国的书法历史上,能留有姓名的很多,文学艺术不像武艺,可以论剑华山,一决胜负,每个人对文学的理解和看法也都不同,众名家在不同场派各领风骚,唯独王羲之被尊崇为书法史上的第一支标杆,而众人皆认同,这一点足以看出王羲之在后人心中的地位。

今天,我们就从《兰亭集序》看看这位书法圣者的一生是如何度过的。

《兰亭序》创作背景——魏晋时代的刀光剑影与文人自由

王羲之生活的时代非常特殊,历史上的晋朝是一个暴力的时代,晋代衣冠,金戈铁马,交相辉映,煞是精彩!这种精彩不是像兰亭序中描述的那样,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是腥风血雨,在暴力、铁血、权谋方面丝毫不亚于三国的时代。五胡十六国的英雄好汉们也轮番出马,人的一生相比于宇宙和万物的品类,微不足道。所以有了感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生活在晋朝的人们,不是想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社会精英和士族大夫从生活惯了的北方南渡到了潮湿的南方, 开始了东晋时代,疆域缩小了很多,生命中有了很多的无奈,但却把北方的文化也带到了南方。看惯了时事的变迁,就发出了“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样的感慨。

一方面,政治黑暗,时代动乱,促使了许多人精神的自觉:对自我生命特征的探寻。尤其是生命易逝与瞬间的消亡破败给人一种压迫感。“仰观宇宙之大”,人类是多么的渺小,未知世界却是那么浩瀚!另一方面,物质生活的极度丰富:“俯察品类之盛”,上层社会拥有社会上的种种财富,吃穿用度好不奢华,但是这种享乐却无法持续到永远,许多人今天还在喝酒,或许明天就要被杀。这样的自觉反而更让自觉的人感到恐慌。

结合东晋所在的大背景,我更能感受到王羲之为生在晋朝的无奈,以及寄情于文字的背后又对大时代的无奈。有晋一朝,生很无奈,但却意外地成就了书法上的高峰。

《兰亭集序》——飘逸率真与兴怀感慨

《兰亭集序》作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东晋的文人附庸风雅,性情旷达,极有闲情逸致。于是,在三月初三修禊这天,文人饮酒诵诗,神品兰亭序便应运而生了。

在整篇《兰亭集序》中的最核心的部分“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快然不知老之将至。”在通常的解释当中,“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说的是人与人相交,在俯仰之间很快就过去了,重点是在“短暂”二字。但我认为其中的“俯仰”并不只限于此,而是有更深的含义。在我看来,俯和仰还代表了人与人交往甚至是人与自然交往的两种形态,即俯视与仰视。于是才引出了后面的话:“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其中“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是一种以俯视的姿态,向内审视自己的内心,注重内在的修为,然后将那个最真实的自己从“心中”取出来,无数的生离死别会在预定的时间如约而至,不论人选择仰视还是俯视,不论人如何珍惜把握,就如同原文中所说:“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看得越重到头来便越悲痛,私心越大到头来就越难放手。因此人尽管知道万物都是“暂得于己”,但也要知足常乐,平静淡然地接受和面对一切生离死别,等到有一天忽然就发现自己对所有的事物都厌倦了,忽然发现自己想要去主动放弃所有的东西了,于是人的一生也差不多就到此为止了。

兰亭序最为珍贵的,还是打动人心的字迹,甚至那涂抹修改过的痕迹都让人爱惜,通篇牵丝飘逸,点画飞扬却又踏实有力,仿若神助,被历代书家奉为极品。《兰亭序》在王羲之书法作品中虽不似其行草书法般豪放,但它的飘逸潇洒是无人能超越的。

布局疏朗有致;笔法变化多端;点画精妙生动,让后世学书者临习时感到面对的是一座既平凡又神秘莫测的城楼,往住不得其门而入。单看其用笔,有些横与波挑中还夹杂着古隶书遗意,变化莫测,平和之中见奇纵,这也是《兰亭序》永久的艺术魅力所在。宋朝大书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

王羲之——无奈世事纷扰却追求长生于世

王羲之的一生,在文化艺术上的造诣就不在多说了,王羲之是“1%的天才+99%的汗水”,还有“书香门第传承+名师单独辅导+书法变革时代”等外挂,终于成就了一代书圣。

王羲之在政治上的建树也非常高,他在政治上总是有自己的看法,做一些实在的事情,力求为民尽力。在他看来,想要好好地治理政治上的事情,应该要以宽和为最根本的事情。他的用心良苦也深受百姓爱戴,退任时百姓纷纷挽留。

王羲之还有个嗜好,那就是很喜欢鹅。他喜欢欣赏鹅群在水中俯仰的姿态,曾在会稽任官时,有一老妇养了一只很会鸣叫的鹅,王羲之与友人前去欣赏,老妇受宠若惊,乃杀鹅款待,王羲之为此叹息数日。他对鹅的痴情,也影响了他的书法,将字写得变化万千,俯仰倚侧都让字生动灵韵。

王羲之生于晋惠帝太安二年,在他仅三岁时右将军陈敏作乱,羲之父丹阳郡旷弃守城而走,他的一生中,经历过的皇室的争乱,亲人的离世,家族的内战,这种生命的无常带给王羲之太多的心灵触动。

外在的物质生活愈加丰富,王羲之愈加伤痛,短暂的物质快乐会加剧他对死亡的恐惧,因此王羲之感叹:“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遂到王羲之晚年,追求长生之术,服用“五石散”延续生命,然而,他却在一封书信中说“吾服食久,尤为劣劣。”欲求长生和生理快感而服食,然而这种行散发热的快感并不能持久,反而引起病痛,最后在公元361年羲之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结语

兰亭序的真迹我们已经不得而见,关于它的下落留有很多传说,然而毕竟,兰亭序在书坛的地位是无出其右的,多少人趋之若鹜,终生临习而不能得其精妙。但愿有一天,真迹能够重见天日,让众多爱好书法者得见神品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