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字画百科 > 书法家的胸襟气度、文化品格,直接决定他在书法上能走多远

书法家的胸襟气度、文化品格,直接决定他在书法上能走多远

更新时间:2020-01-12 文章来源:集雅斋 文章作者:集雅斋 点击次数:1572

书法作为文化、作为艺术之所以迷人,就是书写的后面立着一个生动的自我。

如果拿起毛笔写字,就认为自己很高雅,其实还是俗念。因为写字这种动作,换另一个人来,不见有什么不同。书法家之所以高雅与众不同,就是不同的书法有他一番特殊的情怀与精神表现出特殊的情趣和意境。书写的笔画是精到的,可假若一种书写里,看不到一个人的情怀和旨趣,这样的书法,只是一件工匠活。动人的书法作品背后都立着动人的情怀,八大写出清寂的世界,董其昌写出了清远的情怀。

这里不是在否定书法技术的重要性,而是强调一个优秀的书法家,必须在技术里面用灵魂来灌溉书写,技术一旦成为表达生命的方式,技术就是一种风格,这是一种内在的表达技巧,它与书写的共性要求有了本质的划分。其实古典里的书法最有价值的书法观念,就是把文化落实到自己的书写中,关注更高远的人世、更永恒的感情和精神,深化了中国书法精神传统。

由此可见,一个好的书法经典作品,书法家一定要把自己摆进去。王羲之的书法能那样长久地影响这么多人,与其说他提供了帖学书写的一种范式,还不如说他教会了我们该如何正确地表达自我。王羲之所以能够让自己的书法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力,就是将自己俊丽、清雅的精神准确而充分地表达出来。他所有技法都是为了自我的表达,所以我们在看王羲之的作品时,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一种精神面貌。中年时期的《二谢帖》、晚年时期的《兰亭序》,笔致之间的情绪是有差别的。有人以《十七帖》为据点,有人以《圣教序》为据点,深入学的只是一种表达方式的技术共性。所以大批写“二王”的作品见不到作者自己,要表达什么、怎么表达都处于无知状态,大多数作者只知道“二王”是这样写的。

书法的后面一定要立着一个人,那个人就是自己,要有广大的心,要有精神反思与超越,这是书法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废弃的价值向度。学古也是为了让自己更有历史的厚度。而不能将学古作为书法最终的彼岸。

因为不论何种书体,最后都要表达出自己,一个人的性情是宽广、慈悲、伤痛、酣畅、内向、外向的人,都要在自己的书写中呈现出来,东坡的书写有东坡的气质,那种提按有致,行行走走的文雅。黄庭坚有黄庭坚的风度,开张、摇荡、轻狂。书归何处,书归吾心。可现在很多的书法家,在用笔、结字、章法上都流畅得不得了,可他就是写不出高雅的作品,究其原因,还是没有自己。或自我的境界上不去,视野打不开。今天很多书法家把创作变成了牟利、谋生、得名的工具,笔虽然还在写,心里对书法却是轻贱的,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写出好作品?书法的背后,终归是书法家自我的真实呈现。

书写和自我的关系,这是一切书法创作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落脚点。为何多数书法家都有一个写草书的欲望,就是认为草书可以比较自由地表现自己。在书写中有一种自我表达的意识,也是一个自我辨识的过程。

书法家的胸襟气度、文化品格,决定他最后能走多远。古人说“书如其人”,自有其道理。书法家的旨趣、精神的境界会影响书写的整体质量。书法写到一定地步,比的不是技巧,而是一个人的气质和精神。我们虽然同样临写一件经典作品,临得再好,但是不同的人临摹出来的会有不同的味。不是经典范本不同,是胸襟不同,心灵不同,所以察看经典的眼光就不同。我们的书法,自古以来就讲究把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精神写进笔墨里,所以经典里头一定可以看到背后的那个人,这样的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作品。生命的气息都藏在作者的笔墨里去了。

传统也好,世道也好,都代表生活的变数。不在自己的书写中建立起的生命意识、价值精神,一个人的立身、书写就无意义可言。让书写在技术与形式之外,多一种有人情暖意、有灵魂体温的书写。

书法最终通向哪里,很多书法家在追问,是不是这个书法运动后面连着另一个书法的运动,一个潮流之后接着另一个潮流,书法人就是追着这些一个个书法名词纷呈的潮流吗?理论家就是生产与阐释着这些相关的潮流名词吗?写的是作者自己。我们只有相信生命还有意义、人生还是有价值的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