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近代名家 > 谈刘继卣的人物画为何能画得出神入化?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谈刘继卣的人物画为何能画得出神入化?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更新时间:2020-05-18 文章来源:集雅斋 文章作者:集雅斋 点击次数:2526

刘继卣是我国当代中国画一代大家,画路甚宽,涉及工笔重彩、写意、人物、走兽、山水、翎毛花卉、草虫蔬果,尤其是他的工笔人物画和写意走兽的成就最为突出。我最早知道“刘继卣”这三个字,是在一本《武松打虎》的连环画上,那时我们小学生放学后没事,就喜欢在街头巷尾的书摊上,看“小人书”消磨时间,至今回想起来也算是对童年的一段幸福快乐的记忆。

连环画《武松打虎》,除了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我之外,就是画家高超的画艺将我打动,当时就想这是谁画的?人物画得栩栩如生,老虎画得呼之欲出。为此我专门到书店买了一本,回家后从头到尾翻了一遍,才在书的封底上看到“绘画刘继卣”几个字。


1.jpg

刘继卣

至那以后,凡是刘继卣的连环画我都买,《鸡毛信》、《筋斗云》、《大闹天宫》、《东郭先生》、《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都成了我收藏中的范本。其中一些经典的画面我还临摹过,有的贴在自己的床头自我欣赏,有的送给同学分享,如“齐天大圣战神兵”、“醉罢瑶池食仙丹”、“筋斗云”、“武松打虎”等等。

刘继卣1918年生于天津,自幼受其父的影响酷爱绘画艺术,1936年入天津市美术馆学习西画,教师为刘凤虎,系统地学习了素描、速写、色彩和油画,同时还从师刘子久、陈少梅学习山水画、人物画技法。因天资聪慧,画艺得以长进,次年便开始挂单卖画,以资家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参加工作,被安排到文化部艺术局工作,并被调入北京,在人民美术出版社任创作员;这期间他得以结识北京的一些大家,受益匪浅。先后创作了一批享誉画坛的连环画作品,如《鸡毛信》、《东郭先生》,组画《武松打虎》、《大闹天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等。其中《大闹天宫》和《武松打虎》由人民出版社以年画的形式出版发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下面这幅作品便是《大闹天宫》中的第五幅《醉罢瑶池食仙丹》,其情节表现孙悟空从赤脚大仙处,探得王母娘娘设“蟠桃宴”宴请各路神仙,却没有请他这个“齐天大圣”,一怒之下脱下官服,混入瑶池施展法术将众人迷倒,把御酒、仙丹吃得一干二净。

画面上,孙悟空独自坐在回廊下,头戴紫金冠,身着红色罩袍、白色罩裤、足蹬黑色朝靴,正手捧玉瓶仰头将仙丹吃下。身前摆放着时令佳果,身后放着撞倒的酒坛,坛里的酒流淌一地,被迷倒的众人不省人事、七横八竖地躺在地上,一片狼籍,只有一棵古松、一丛翠竹、一块奇石点缀着此地的幽雅。


3.jpg

刘继卣连环画《大闹天宫》之醉罢瑶池食仙丹

在画法上,刘继卣采用工笔重彩画法,他按画中孙悟空及其他人物的身份、年龄、外貌特征,包括孙悟空脸上的猴毛,进行了精致入微的刻画;形象动态小至胡须、佩饰,大到环境、器具、酒坛、木桶、古松、翠竹,以及回廊玉阶挡板上的纹饰图案都描画得精准细腻。画的左上角留有一块空白,一是表示云雾,二是使画面不至四角堵死,形成虚实对比,以增加画面空灵的艺术效果。

整个画的草图设计完成之后,他便开始用线将画中的人物形象、环境配置一一清晰地勾勒出来,然后以淡墨进行第一次分染。先从主体人物孙悟空的头部画起,画的时候他特别注意把握这个形象是人非人、似猴非猴的外形特征。既表现了孙悟空内心的善良、正义,又描绘了他身上所具备的猴性,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主要人物头部画完,再来画次要人物的头部,先画最前面的两个大汉,一个体态微胖,一看便知是天庭官差,脸上没有一根胡须;他用淡墨染出其白皙肥胖的脸部及五官特征,然后逐渐加深直到满意为止。后面一点的大汉体形结实、满脸胡须,胸部和臂部长着浓黑的体毛,显然是一个出力干活的工头;刘继卣先生对他也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先以淡墨分染五冠、胡须,体毛染得较重,直到乌黑发亮,对于远处两名仙童,也同时进行认真地渲染勾勒。

人物勾勒渲染完毕之后,刘继卣先生将注意力转到环境的刻画上。他先染奇石,利用他学习过的山水画技法,按石的结构、体面进行勾勒分染,以枯笔皴擦出石的纹理及质感,层层渲染,逐渐加深,直到把奇石的形体特征表现出来为止。奇石画完后,便染石旁的竹丛,因竹叶比较细小,染时他没有一片一片地染,而是按大体姿态一丛一丛地染,这样容易表现出竹的形态和整体效果;竹竿只在竹节处略作渲染,以免喧宾夺主。画中的古松,他以较苍润的墨色画老干、树枝,松针则以细笔勾出外形,使其成为片状,然后再以浓墨染之,也是层层加深染就。回廊上的立柱和玉阶皆用淡墨勾出其物体上的纹饰,染出立体效果;染时他十分注意透视及画面的整体,该虚的虚染,该实的实染,浓淡轻重相得益彰。

第一遍墨色染完之后,他对整个画面作一次调整,需要加重的地方适当加重,比如前面一位大汉的服饰,石桌上的器皿等等,调整完毕,他对整个画面上一次胶矾水,为上色作准备。

刘继卣先生在用色上十分讲究,虽然他画的是重彩,但却不用浓艳的颜色,而是一次次地染上去,他说这样能使画面效果厚重古朴而又典雅。上色的时候,他还是先从孙悟空的脸部开始染起,先用淡赭石按染好的淡墨关系染出对象的五官、面颊、手耳、毛发,待体积感出来之后,再罩一次淡赭色,使手、脸更为圆润、真实。然后继续以此法画前面两位大汉的手、脸部位,染的时候,官差的肤色浅,长须大汉的肤色深。两位孩童,他以赭石略作分染,在受光部以白粉轻提,以表现其白皙细嫩的肌肤。

画中人物的手、脸画完,便开始为服饰上色。刘继卣先生为孙悟空设计了朱红色的罩袍,袖口和下摆有花边纹饰;他先以朱砂染出衣服的明暗关系,以朱磦罩之,这样其衣服的颜色才红得明亮,不至于出现板结的现象;衣服上的纹饰,他以黑色为底,这样有利于衬托出纹饰的精美,不过黑色是分几次染成,而不是一蹴而就。

孙悟空头上的紫金冠,刘继卣先生花了大力气。紫金冠富丽堂皇的金色效果,并不是以金色直接画上去,而是用赭石、花青、石绿、藤黄一遍遍染出来的,还特意留出了高光,所以看上去十分精致厚重、金光闪耀,华贵无比

孙悟空腰间的佩带也是刘继卣的妙笔,如果这幅画中孙悟空系的是另外一条腰带的话,其神采就会大为减弱。他设计这条腰带为艳青色,而且上面有色彩变化,它对红色的罩袍起着至关重要的衬托,因为其他任何一种颜色都压不住红色,同时将孙悟空爱美的猴性体现出来了;正常的男子汉是不会系一条艳丽的腰带,真可谓迁想妙得、形神俱佳!

前面两个大汉,官差着黑色朝服,系一条红色腰带,头戴一顶兰巾;工头着浅黄色衣服,扎一条深色布带,头裹一条兰巾;这些服饰的颜色,刘继卣先生都是分多次染成,所以看上去特别沉稳,又体现出其质感。官差朝服黑中还呈现出褐色的光感,勾勒出人物内部的身体结构;两个孩童的服饰为白裤,一个穿白色的上衣,一个穿淡赭色上衣,使其与前面两个大汉的衣服拉开距离,为突出主要人物孙悟空起辅助作用。

廊柱、奇石、松树、木桶、酒坛及石桌上的器皿均罩褐色,翠竹的绿中也调进赭石,使整个画面统一在褐色调中,有利于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

4.jpg

刘继卣连环画《大闹天宫》之火眼金睛千钧棒

上面这幅《火眼金睛千钧棒》是《大闹天宫》中的第七幅,表现的情节是:太上老君将孙悟空放在八卦炉中,欲用三昧真火将其烧死,一共烧了七七四十九天,本以为悟空已死,遂将炉盖打开,不想已炼成火眼金睛的孙悟空从中腾空而起,一脚踢倒了八卦炉,将太上老君打翻在地,破口大骂;围上来的天兵天将也被一一打倒,炼丹童子惊恐地趴在地上;一时间炼丹房被孙悟空搅得火光冲天、烟雾迷漫……

整幅作品构图奇绝、造型严谨、结构准确、形象生动、线条流畅、色彩艳丽、技法精湛、对比强烈、虚实得当,堪称世纪精典、传世佳作!


5.jpg

刘继卣连环画《大闹天宫》之下界为王会亲朋

下面这幅《武松打虎》,是刘继卣先生从自己创作的连环画《武松打虎》中抽出来回炉的作品,是连环画中的第十四幅。也许他在连环画的创作过程中意犹未尽,将武松把老虎打死的这一画面拿出来独立成幅,用写意画法再画一次,以宣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打虎精神。

众所周知,连环画创作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把画面一个个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其格式与手法都有一定的模式,对感情抒发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也许是刘继卣重画《武松打虎》的一个原因。


6.jpg

刘继卣连环画《武松打虎》

《武松打虎》表现的是施耐庵所著章回小说,《水浒传》中第二十二回,讲述武松回家探望兄嫂途经景阳冈,至酒家沽饮十八碗,醉后欲行赶路,酒家告知冈上有虎伤人劝他勿走,武松说:“不怕”;在冈上果然与一只吊晴白额大虫相遇,他奋起平生之力,以双拳将虎打死,为当地百姓除去一个大害,受到百姓的拥戴与敬重,一时传为佳话。


7.jpg

刘继卣写意作品《武松打虎》

刘继卣在此幅写意作品的创作中,将原来的横式构图变为竖式构图,省去了原来连环画中的场景,只描绘武松骑在老虎身上举拳猛打的情节,这样有利于突出人物的精神气质。

图中武松头扎英雄巾,身穿大红罩袍、白色裤子,脚下一双麻编草鞋,剑眉倒竖、怒目圆睁,紧咬双唇、右拳高举,左手按在老虎头上,腰扎一条雪青色布带和袍服下摆一齐飘向身后,加强了人物的动感;如伏虎罗汉再世,英姿勃勃,一股英雄之气直达云霄!

在画法上,他以浓墨线勾出人物的头部、五官、服饰,再以淡墨皴擦渲染出手、脸部的结构及面部表情;接着以浓墨勾虎的眼、耳、口、鼻,以淡墨勾擦出腮、腭、颈、臂、臀部结构,用劈笔丝毛法画出虎身上毛的质感。

墨稿画完之后,刘继卣先生便开始上色。他先用赭石调淡墨,按面部结构画出鼻、嘴、面颊、耳朵及颈部,画时注意笔与笔之间的衔接;在颜色将干未干之时以略深的赭石再对鼻头、眼睑、面颊进行渲染,以增加这些部位体积感,染到满意为止;用胭脂加淡墨调色画嘴唇,画时利用宣纸留痕的特性,表现唇部结构,注意细微的转折变化;最后以淡花青在鬓角、眉弓、下颌等处稍加渲染,增加色彩上的冷暖对比,以表现面部肌肤的圆润感。

画完面部,接下来便画手,以淡赭石按手的结构下笔,趁颜色将干未干时,调浓一点的颜色在肌肉较多处稍加复染,增强手的体积感,然后以淡墨在暗部略为渲染一下,手也就画完了。

2.jpg

刘继卣连环画《东郭先生》

手画完之后,刘继卣先生便开始对服饰进行上色,画时他先画衣服领口及下摆的纹饰,用淡墨勾出纹饰图样,罩以淡淡的花青;大红色的罩袍他仍然以朱砂打底,然后再上朱磦,这样衣服显得厚重,颜色也显得透明,不至于死结而缺少韵味。头巾,他用花青按头巾的绑扎,先施一遍颜色,待颜色稍干再填入石青,接近暗部的石青染得薄一点,使花青从里透出来,更显头巾的体感。罩袍的里衬和腰带是花青调曙红加水淡染而成,既干净又体现服饰、腰带的质感及韵味。

人物画完之后,便开始画虎。上色之前他先将虎的形态作一个调整,墨色该加重的地方加重,该皴擦的地方皴擦,否则颜色一上就不便复笔了。画虎的颜色以赭石为主,朱磦、花青、藤黄为辅,虎的腹部、脸、腮及腿内侧均为白色,上色时注意将这些地方适当地留出来;中间过渡以赭石加藤黄淡染,其他面积以赭石加墨染;虎的鼻梁、额头、下眼睑颜色较深,染时略加少许朱磦和花青;整个虎的染色过程,根据毛色变化随染随调,使其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

颜色染完之后,根据画面效果将被颜色盖住的地方,用笔稍微提一下,使整个画面看上去更加醒目、精神。

刘继卣先生在整幅画的主要对象画完之后,才画背景,这样有利于掌握画面虚实对比。他为了表现主体,只在画的右边画了一根松枝,从上至下用墨极淡,以虚当实;地面以花青加淡墨染,染的时候有意地染出一种云雾缥缈的效果,预示眼前曾经历过生死搏杀,同时为画面增加空灵的艺术美感。最后他在画的右边不起眼的地方落款钤印,一幅彰显武松打虎英雄精神的写意之作就完成了。

刘继卣为他所热爱的绘画艺术奋斗了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十六幅组画《武松打虎》、八幅组画《大闹天宫》,《鸡毛信》、《东郭先生》、《兔子的尾巴》、《乌鸦与狐狸》等30余部连环画,塑造了海娃和羊、东郭和狼、亦人亦猴的孙悟空等一批生动活泼的形象,将人间万象凝聚于笔端,使其跃然纸上,赢得了广大百姓的喜爱和赞扬。


1.jpg

刘继卣连环画《鸡毛信》

刘继卣先生为何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归纳起来应来源于以下这几个方面:

一、来源于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刘继卣先生的一生德高望重,为自己喜爱的艺术事业默默地奉献。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老百姓急需普及文化读物,旧连环画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他便投入到连环画创作中,为的是创作一批新内容、新形式的作品。连环画当时被很多画家看不起,称为“小人书”,但刘继卣先生并不这样认为。他急人民之所急,将连环画看成普及文化的最好形式,并把《鸡毛信》和《王秀鸾》列为自己首先创作的任务,从文字脚本、人物造型到构图都进行认真的推敲。披星戴月、挑灯作画,经过一年的创作,终于画出《鸡毛信》黑白稿243幅,并于1950年9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分上下集出版发行,收到广大百姓和小朋友们的喜爱。《王秀鸾》108幅也于11月出版发行。

在此期间,他还创作了《永不掉队》48幅、《东郭先生》83幅,也于1951年出版发行。有时他还负责为新出版的杂志、画刊创作插图,如《生产战线上的一对新夫妇》25幅(连环画报)、《马家顺在·阵地在》6幅(中国青年)、《愚公移山》7幅(学文化杂志)、《游动物园》26幅彩色(连环画报)……不胜枚举。

1955年、1956年新创作的16幅重彩连环画《武松打虎》、《大闹天宫》8幅,正式以年画挂图式出版发行,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好评如潮。此后一段时间,为了将连环画的出版发行工作做好,他为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创作统一的封面,如《王小皤起义》、《杜甫》、《风波亭》、《小商河》、《李陵碑》、《双龙会》等。

刘继卣先生以他创作上的丰硕成果,为新连环画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被誉为新中国连环画的开拓者。他常说:“中国画要为民族文化争辉夺彩”,表达了一个画家深厚的爱国热情和赤诚的赤子情怀。

他在创作中,都是用一腔热情来对待每一部作品,在创作《大闹天宫》的时候,深感自己幸逢盛世如鱼得水,兴奋异常,因而在画的过程中他十分认真。一朵云彩、一片盔甲、一缕毛发、一颗葡萄,都要一点一点地用淡墨去染、去画,一般要染数遍,多达十几遍。常常从清晨画到天黑,用废寝忘食形容其创作情形实不为过!

他这一生中创作的主要作品还有《红楼梦》、《春光无限》、《金丝猴》、《三打白骨精》、《黄巾起义》……,临终前还带病创作了一幅《双狮图》捐赠国家。


9.jpg

刘继卣作品《双狮图》

二、来源于他热爱中国画艺术和传统

刘继卣出生于丹青世家,即天津“土城刘家”,自幼受其父、著名画家刘奎龄的影响而酷爱绘画。也就是说他从小就受到中国画传统的熏陶和教育,在学校学习西画的同时拜刘子久、陈少梅学画。刘子久和陈少梅也是两个著名中国画画家,传统功力深厚,刘继卣从师二人,自然对传统绘画的理论和技法烂熟于心。

他三岁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中国画,临摹《芥子园画谱》,七岁便随父出游江南学习传统写生技法,学习工笔重彩,十四岁就能代笔为父作画,可见其传统绘画功力当时就非同一般。

刘继卣的老师刘子久,原名刘光城,号饮湖,天津人民美术教育家,曾任天津美术馆馆长;他在天津任美术馆馆长期间除了教学,还主管字画收藏的鉴定、征集、调查工作;在他的努力下收集大量的古画和当时社会名流的作品,包括北京、上海一些名家的作品,比如陈靖、张北祥、陆文郁、马家桐,还有李霞山、谈月色、周铁珊等人的作品,为传统绘画教学提供了实物范本,对刘继卣学习传统绘画理论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刘继卣的另一位老师陈少梅,原名云彰,17岁成名,22岁主持“湖社天津分会”,为津门画坛领袖,一生以山水人物最为出名,刘继卣拜他为师学习传统山水、人物。刘继卣在陈少梅先生处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明白了眼下中国画家在学习传统过程中,没有真正弄懂“师造化”的本质所在,钻入了传统画临摹的死胡同,开启了他对传统学习的心智,为他日后创作上的创新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

他在创作中一直坚持以传统技法为主,所以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数都是用“铁线描”和“兰叶描”来勾勒,然后上色。他的写意人物强调以笔墨造型,所作形象真实生动,构图主次分明;用笔多以侧锋入纸,快疾奔放、风墙陈马,充满着生机和视觉张力,不作精雕细刻,却能给人以细腻逼真、呼之欲出之感;这些都是他继承拓展其父刘奎龄画风及中国画传统精髓的结果。


50dd6f618a094f0bbca55aa56cfd5018.jpg

刘奎龄作品

三、来源于他对艺术的传承和勤奋

刘继卣幼时在绘画上的天分和家庭教育,使他走进了中国画艺术的殿堂。在其学艺和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中国画手法去表现自己所要塑造的对象。例如他在画“水帘洞”和“武则天”的时候,将传统的多种画法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表现金銮宝殿的时候,人物服饰艳丽华贵,所以他多用长线、细线;表现现代人物时,则多用短线、粗线,十分准确地将对象表现出来。

刘继卣先生在创作中,勇于创新、勤奋探索。他的画法,植根于传统,来源于家传;但他的画和他父亲刘奎龄则有着显著的不同,与他的老师刘子久、陈少梅也不同。他在研究传统、运用传统技法时,不是生搬硬套、泥古不化,而是采取“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对于国外的绘画理论技法,则采取“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办法,将西画中的明暗、色彩、解剖、透视融进创作中来;所以他的人物画结构准确、形象健美、情节生动、色彩艳丽、引人入胜,形成了自己绘画的独立语言。除此而外,这其中的差异来源于他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例如他的作品《蒲松龄》、《仕女》、《曹雪芹像》、《击鼓战金山》、《关公》、《夏日》、《李白行吟图》、《草原春暖》。无论是画古人还是画现代人,每一幅都有每一幅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特点和时代精神。这种现象在他创作的《东郭先生》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他用笔朴实简练,人体结构非常准确,对狼的解剖结构掌握得相当娴熟;在树林的表现上融入了明暗关系,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表现出画面的远近关系,对烘托人物、营造意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谓入妙通神!

刘继卣先生是一位中国画传承与创新的开拓者,为推动中国连环画向前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为人谦虚谨慎、心地善良,不知道什么叫吃亏和占便宜,一辈子只知道画画、画好画,是一代永远值得尊敬的中国画艺术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