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宋朝山水画:盛世气象下的纸墨江山,虚实相生的禅、道哲思

宋朝山水画:盛世气象下的纸墨江山,虚实相生的禅、道哲思

更新时间:2020-08-06 文章来源:集雅斋 文章作者:集雅斋 点击次数:2906

《人间词话》中将诗词的艺术分为"有我之境"和"不我之境" 两种境界来区分文学艺术。这两种境界的区别不仅表现在抒情形式上,它源于庄子"丧我"、"物化"思想,讲究的是"以物观物",所表现出来的是本真的宇宙生命情怀,和儒家道家的性情论相关。

而我们所说的意境,是山水画构成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它的创造不仅依赖于画家对山川自然的细致观察、用心体悟,而且还以画家的内在文化品格和主体的情感作为依托。这种意境还随着画家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身心修养以及新近学识的不同而大相径庭。

邹丰羽六尺横幅山水画作品《观画悟道》 

一、境生于象外——山水画中的“意境”一说由何而来

1、取之象外,方厌膏腴:意境究竟是什么

在我国的传统艺术美学中,意境也被称作"境",它不仅是绘画领域独具民族特性的文化观念,更是中国绘画史上山水画类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在历代的山水画创作以及审美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如果要说意境的产生由来,那就要追溯到先秦诸子时期,虽然那个时候"意境"一直还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但它已经融入到传统的诗词书画当中,并在大量的哲学、艺术等领域也是时常出现。"意境"最早有明确记载的是王昌龄的《诗格》一文,在画论中首先用到这一词的是清朝人笪重光。随着艺术的不断发展,艺术中所产生的意境也随之备受关注,终于在20世纪上半叶,对于意见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2、功倍于拙,不胜其色:意境由何缘起

众所周知,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有的标志,而绘画艺术则是宋元时期的独有标签,也就是说,山水画艺术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高峰。为什么说宋元时期是山水画艺术的巅峰时刻呢?

早在六朝,就有"峰岫峣嶷,云林森渺"的说法,为什么这样说,已经无从知晓。就从《洛神赋图》等摹本中的绘画背景和敦煌壁画中的情况来看,当时的绘画,无论是从形象、技法以及构图上都显得十分的"笨拙",而且绘画的技艺粗糙,其其中所蕴含的故事环境背景也尤为杂乱,所以这样的山水绘画还不能算为具有审美意义的风景画。

即便后来的隋唐绘画方面有些进展,但也仅仅是"一些"进展,这变化根本不足以改变前朝遗留在绘画上的"淡白无味"。而稍有起色的时候,是在盛唐。所谓"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所画掩障,夜闻水声",也就是说,但在山水画上有重大独创的主要是作为宗教画家的吴道子,他的独特绘画艺术在山水领域里也开拓出一片新意象。这终归只是后人研究分析后得出来的结论,其真实情况恐怕也只有那个时代的文人画家才能够清楚。

"张璪画松石,往往得神骨。"自然景色、山水树石趣味欣赏和审美的观念终于在盛唐到中唐走向独立,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性格,而不是仅仅作为人物的背景和环境存在。不过相比起与人事关系更为直接,其在社会生活中占有明确地位的人物牛马来说,山水画作为艺术的主要题材和所要达到的成熟水平,要相对晚得多。那么山水花鸟绘画艺术的成熟和高峰时期是什么时候呢?就如宋代人自己评论"本朝画山水之工,为古今第一",如果按这种说法,那么山水花鸟的绘画艺术应该是在宋代达到巅峰。

当然由人物转到自然,这绝非是一件偶然的事情,事物的形成都会有一个过承。经过历朝历代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思想上的不断发展,众多宗派中脱颖而出的禅宗有老庄哲学,对自然的态度有相近之处,并且都采取一种准泛神论的亲近立场,这种立场使得他们要求自身和自然要融为一体,在自然中吸取灵感和了悟,或许心灵上的解放。所以千秋永在的自然山水高于转瞬即逝的人世繁华,所以借以禅意来形势作画,在当时已普遍流行,这就构成中国山水画发展成熟的思想条件。

张照兵六尺横幅力作《红叶清夏图》

二、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山水画中隐藏着的“无我之境”

万物都在变化中不断发展,只有在不断发展中前进,才有不被时代淘汰的资格,所以,延续千年的中国山水画当然不是一成不变的。就拿宋元山水画来说,它经历了北宋、南宋、元这三个时代,当然也就呈现出各不相同的三种面貌和意境。

这三个不同时代的山水画到底有何意境呢?根据现存的史料记载,北宋的山水画主要以李成、关仝和范宽三大家为主要代表,这三大家之所以能"鼎峙百代,标程千古",是因为他们的画作各有特性,也代表了宋朝初年山水画的三种不同风格。

之所以产生三种不同风格的山水画,主要得益于这三位大家本人所熟悉的自然环境不同,而且据说,这三位大家都学的五代画家荆浩绘画的特色。而荆浩也是继六朝谢赫关于人物画的"六法"之后,提出了山水画的"六要",即"气、韵、思、景、笔、墨",而后他又提出了外在的形似并不等于真实,真实就是要表达出内在的气质韵味。

所以,一方面强调"气韵"为首要的美学准则,另一方面又要求对自然景象做大量详尽的观察记录,要对整个画面进行细致的勾画排列,要求通过描绘自然之景,来表达出整个人生理想、生活环境以及情趣氛围。这种"可望可行"的特色完美的表现在客观地整体地描绘自然的北宋山水画中,构成宋元山水的第一种基本形象和艺术意境。这种艺术意境的画面在后期的发展中形成全景整体性画面,它具有更多丰富的内涵意义。

换句话来说,这就是绘画艺术中高度发展了"无我之境",而所谓的“无我”并不是没有艺术家个人的情感思想融入其中,只是说,这种情感通过外在形式表现出来,有时候连艺术家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他们通过客观真实地描写自然景物,清晰地表现出他们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比如范宽的《溪山行旅》以及董源的《潇湘图》等等,他们皆客观整体地利用全景式手法描绘自然,并表现出不确定观念、含义以及情感的无我之境。

俎翠林潜心之作国画《暖冬瑞雪》 

三、有意无意,若淡若疏:“有我之境”中的萧条淡泊、闲和严静

正所谓"触目遇缘无障碍",这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眼睛来直观目前的纯粹现实之景,然后再体会所观之景中的永恒之境。而".…..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中以"游"为意境,这种山水画的画面主要是通过塑造逼真的山水形貌和缥缈的空间来表现虚实有无,也就是说,画面中的空白之处是为了展现山水向远处延伸的效果,其本身的意味还是相当淡薄。但是,当"一切见成""触目皆道"的观点落实到了山水画中,会与这种“游”的意境内涵有所不同吗?然而并不是。

"一切见成"的山水画,其虚实有无的关系已经从画面带来的现实感中摆脱出来,而且格外清晰独立,它不再给人一种三维空间不太真实的感觉,是以这种意境已经不再靠"游"来实现。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具有"一切见成"特征的画面上,山水形象与画面空白之间形成平面构成的结构关系,也就是说,这种结构关系可以让人们直接观看到。

在这里,"无我"的状态已经同之前的"无我"状态迥然不同,它已经不再是画家抛弃自己的主体地位与客观世界融为一体,而是画家将自己的主观精神注入客观世界,并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元代山水画也就从宋代山水画中那种天人合一的“无我之境”中,拓展出了以抒情为宗旨的“有我之境”。

池福云新品创作《春夏秋冬》

结语

山水画的意境创造是艺术风格得以很好体现出来的重要因素,而艺术风格又是画家们独特的风格标签。就山水画艺术而言,宋代的画家和理论家们已经将画中的意境内涵阐述得相当明确,并且也总结出了这些山水画的具体绘画技法并通过构图表现出来,但元代的山水画所含有的意境内涵,更多的是反映了禅宗一派所带来的的影响。

可以说,宋元时期的山水画艺术是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的转折点和高峰时刻,而研究这一时期山水画中的意境内涵,不仅对于现代山水画艺术有一定的启迪作用,更是丰富了这个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可以让人们更好的了解并享受山水画意境内涵所带来的惬意之感。